企業是國家經濟發展的支柱。2008金融海嘯后,全國經濟都被折騰地天翻地覆,幾乎沒有一個成員國幸免這場災難,除了德國。大家都是零增長和負增長,而德國卻靠制造業的投資和強勁的出口以及基于勞動力收入增長基礎上的消費水平的提高,頑強抵擋住了外部沖擊形成了穩定的增長,讓世人為之贊嘆。
管道伸縮器通過各種資料整理,發現德國成功地秘訣在于以下三點:一是托主權債務危機國家的福,歐元保持了與德國經濟基本面不相稱的弱勢狀態,從而導致德國的出口競爭力超過了新興市場國家的出口能力,并在包括新興市場在內的全球市場的銷售中全面告捷。這反過來又推動了德國企業生產效率的改善。在這一點上,中國出口的增加所帶來的貿易順差就會反映到人民幣升值的壓力上,而德國順差無法直接體現在歐元這個超主權的貨幣上,德國因禍得福。
二是勞動力市場富有彈性,正式工和臨時工相輔相成,剛性的福利也被取締,于是,當全球經濟低迷無法通過價格的提升獲取利潤增長的時候,德國卻用合理的工資水平防止了成本對利潤和競爭力構成的壓力,從而取得企業非凡的業績,基于這一良好基本面所創造的稅收環境,使得德國政府也從社會保險繳費和附加價值稅中確保了自己財政收入向平衡水準不斷上升的狀況。德國大眾和政府部門靠企業的成長獲取自己財富增加和支出能力提升的發展方式,不僅值得歐元區所有國家去學習,而且也值得同樣具有制造業比較優勢的中國去好好揣摩和學習!
三是德國的信譽讓它贏得了資金成本較低而且較穩定的優勢。由于法蘭克福的特殊地位和德國經濟基本面的強勁,尤其是歐元區不穩定的時候,大量歐元區的避險資金和長期投資資金都不約而同流入德國,再加上德國的金融屬性更多地是為企業服務,而不是靠理財致富型的零售市場的發達而吸引投資者,所以,這樣健康的資金就使得金融機構和制造業企業能夠保持資金成本低下而且資金流動穩定的優勢,這在今天很多國家產業空心化加劇的情況下,德國依然保持制造業上揚的勢頭真是令人羨慕。
德國和中國的發展相比,我們對外依存度都很高,新一輪的經濟寒冬期已經到來,企業要完善有利于實體經濟繁榮的勞動力市場和金融市場的價格形成機制,從而推動技術和金融創新,并強化分散風險的專業化本領,這樣才能確保市場越來越繁榮,流動性越來越充裕,而反過來它又會進一步打開技術創新和價值創造的發展空間,形成良性循環的最佳效果,只有做好準備,企業才能安全度過經濟寒冬期。以上由鞏義市恒眾管道設備有限公司伸縮器小編整理,如轉載請注明http://www.xiangei.cn